書名:這樣work才work!
原文作者:
東尼.史瓦茲Tony Schwartz、
金.高梅茲Jean Gomes、
凱薩琳.麥卡錫Catherine McCarthy
譯者:趙慧芬
出版社:漫遊者文化

養成習慣
秘訣一:量力而為
「一次一個」,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,將有限的資源一次投資在一個習慣上,比分散投資還有用,成功率也比較高。
一開始,標準最好不要設太高,一步一步穩扎穩打。
(小到大、少到多,穩定後再慢慢增加量)

秘訣二:明確,拒絕曖昧
明確界定做某件事的時間點可以降低我們去執行這件事所需的能量。當我們下定決心養成一個新習慣時,例如運動,通常沒有意識到:除非定下時間,否則我們很難真的去採取行動。這有部份在於,我們已經有另一種已經習以為常的事可以做,或是有其他的事做起來比較簡單、有趣。
每次我們面對誘惑或干擾、考慮要不要做某件事時,都是在消耗有限的意志力和自制力。如果要做一件事必須考慮很久,通常就很難持久。
(養成習慣的關鍵,在於明確的訂定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。)

秘訣三:放棄抗拒,用正面取代負面
把重點放在我們想做什麼,而不是不能做什麼。以節食為例,相較於整天抵抗美食的誘惑,一開始就決定可以吃什麼,成功的機率會比較高。
可以明確界定的行為,才能成為有效的習慣。
抗拒會快速消耗我們有限的意志力,「避開誘惑」,「可能比抗拒誘惑,來的容易且有效」。

秘訣四:要對阻力的無所不在有心理準備。
阻止改變發生的人,多半是自己。
重覆同樣的事會讓我們有安全感,即使它不是什麼好事,或甚至日後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。抽菸、飲食過量、事必躬親、不斷檢查有沒有新電子郵件等,都可以視為焦慮的表現。這些行為可以提供一時的安慰,而當我們得靠這些才能度過每一天時,即便理性告訴我們將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,我們仍然很難改掉。
抗拒是必然的,所以我們需要面對並解決自己不想改變的原因。

秘訣五:建立合作文化
當你承諾別人要改變某項行為時,約束性會因此提高。

秘訣六:保持新鮮感
習慣要能發揮效力,必須在有意識和自動化之間取得平衡;如果完全自動化、沒有維持某種意識,我們可能會變的疲乏,最後這些習慣會變成徒具形式,失去意義。
「誠實面對自己」是自我欺騙的解藥,建立新習慣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,但抗拒改變的本能、對即時行樂的渴望和自我欺騙的能力,這些永遠不會消失。
我們無可避免會偶爾迷失方向,但只要我們願意不時給自己養份,隨時檢視自己的狀態,在軟弱時支持自己堅持下去,我們都有能力不斷的學習與成長。

一星期的能量變化週期:
周一,剛過完周末回到工作,需要最多時間收心。是進行基本行政工作的最好時機。
周二,大部分人應該都已經暖身完畢恢復常態。接下來兩天(週二、週三),我們的專注力和戰鬥力達到高峰。對公司和個人而言,在這段期間執行最困難的工作是最有效的,例如解決麻煩、寫報告、擬定策略、進行創意思考與腦力激盪。
周四,下午能量開始下滑,適合召開需要達成共識的會議。
周五,能量通常是一周的最低點,適合處理不需要下結論的工作,例如腦力激盪、長期目標規劃。

自然入睡的最好方法:
在關燈前三十到六十分鐘開始讓自己靜下來,避免在上床睡覺前接收任何刺激,例如:電子郵件和網路、推理小說、太激動的談話,而是做一些可以讓自己放鬆的事,例如喝杯牛奶或花草茶、洗澡、聽音樂,甚至讀一本沉悶的書。
如果會睡不著一直想事情,可以準備紙筆放在床邊,睡前將腦子裡的事記下來,如果半夜醒來,也可以做這樣的事。「擱置煩惱」,可以有效平息思緒,一夜好眠。

飲食:
每三小時吃點東西,最能讓人保持在最佳狀況,也就是每天五到六餐。這跟持續往火裡加柴薪是一樣的道理,一次加太多火會熄滅。

「務實的樂觀」:
接受現實,並從中找出令人滿意的意義。
帶著充滿希望的正面態度,但同時也接受結果可能不如預期。這種態度可以幫助我們將精力投資在最重要的事情上,並期待最好的結果。

不能改變事實,但可以選擇解讀方式。(避免負面解讀)

當我們承認自己的缺點,同時接受自己的優點,我們就會變得越強。接受全部的自己,可以讓我們卸下自我防衛的武裝,透過別人對我們的指教來幫助自己學習和成長。

想要有好表現,不只要創造自己的價值,更要表達對他人價值的重視。

禪宗所謂的「初心」,就是只不帶任何偏見、立場或期望去接受一切的開放心胸。

創意的生成過程:發想(右腦)→吸收(蒐集資訊)→醞釀→啟發→驗證(左腦)

個人堅信的價值觀,代表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。那是你的根本、你所堅持的信念,可以在遭遇風暴時,在我們想要逃避、脫離正軌時,像指南針一樣引導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。價值觀給予我們認同感、方向和力量。

人生有目的的人,禁得起任何考驗。真正重要的事會激發我們無限大的潛能,讓我們更專注、更有信心、更有熱情、更有毅力。-尼采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